·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交流
分享到:7

【欧桥文化】《淮商传奇》序

2017年10月02日 15:11 来源:欧洲侨报
作者姚风明先生系《欧洲侨报》副总编
作者姚风明先生系《欧洲侨报》副总编

《淮商传奇》序

(原中央档案馆馆长国家档案局局长 杨冬权)

     同乡姚风明先生寄来书稿《淮商传奇》,邀我作序。我一口气看完了这部小说。为小说作序,对于我,是中国人玩量子卫星——头一回。

     我已20多年未看小说了。上次看的一部小说是《废都》,那时此书刚出版,很流行。说实话,那时看《废都》,主要是冲着书中故作神秘的“此处略去若干字”去看的。而此次看《淮商传奇》,却主要是冲着“淮商”二字。因为过去人们对商人大多知道的是“徽商”、“晋商”,而很少知道有“淮商”的,因而想窥斑知豹。

     看完才发现,此书不但写了淮安商人,而且写了淮安风物;不但写了淮安风物,而且反应了那个历史时代的中国社会;不但写了社会现象,而且还揭示了一些人生哲理。因此,它不但慰了我的乡情,而且补了我的历史知识,更重要的还益了我的心智,让我这个喜欢淮安、喜欢历史、喜欢探究世理人情的人,有了不少共鸣,得了不少收获。

先说乡情

     书里提到的好多地名,都是我所熟悉的和曾经去过的。比如小说一开头提到的河下镇,我上中学时曾到过一次,对那里残存的青石板老街印象深刻;上大学时,曾读过《河下志》,知道河下在明清漕运发达时期,是个闻名运河南北的商业重镇,全国各地的商人汇聚在这里,有的还成立了会所,仅志书上记载的各地商人会所就有好几家,而在有些文学家眼中,工商会所是中国封建社会“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之一;参加工作以后,几年前,我又曾看过一次重建了的“河下古镇”。再比如,书中提到的“镇淮楼”,那是老淮安城的标志性建筑,小时候,无论步行还是骑车十几公里去县城,过了运东闸,遥遥望见镇淮楼时,便知道县城快到了,疲劳感顿时消除了很多,重新来了精神;每次到县城后,逛来逛去,也无非是围着镇淮楼在转;1977年冬恢复高考,复考时我就住在镇淮楼附近的县招待所,早晚都可以看到她,我高考时的幸运与灵感也许就是她给的。还有书中一号主人公的老家车桥,离我家乡朱桥仅十几公里,沿着涧河,可一直走到,记得上中学时曾去过一两次,上大学后,1986年春天,我探亲回淮时又曾去重游过一次。

      书中提到的一些食品,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比如茶馓,书中的描写是“金黄剔透、入口即化、落地难拾”,确实如此。我到过全国各省,很多地方的油炸馓子都吃过,但像淮安茶馓这样“好看又好吃”的还真没有。我参加工作后,每次从老家回北京,头一个想带的家乡土特产就是淮安茶馓,平时的最美享受就是在家一边看着书或写着字,一边嚼着香脆可口的茶馓。只是从2005年因患脑供血不足,医生不让吃油炸食品起,我才戒了这一口。再比如蒲菜,上大学前在县城一个同学家,曾吃过一次他家后边蒲塘里的蒲菜,真是非常好吃。据说这个蒲塘,是淮安蒲菜最正宗的出产地。近些年,亲朋好友来京时,偶尔也会带些袋装的蒲菜来,可能是由于我们不会做吧,觉得味道就不那么特别了。可惜书中没有写到淮安更多的名吃,比如软兜长鱼、钦工肉圆、平桥豆腐,那也是我吃过的最好的鳝鱼、猪肉丸子、豆腐,没有之一。就连我也会腌的盐腌大头菜,也是全国最好吃的咸菜之一(可能榨菜可与之媲美)。从这一点来看,作者可能是个书生,而非像我这样是个“吃货”。

      书中提到的淮剧,那是我年轻时最爱听、也会唱的戏曲,那是爱听会唱,却不知其来历和具体流行地, 而书中却把淮剧的来历和流行地区都说了。书中多次说到油坊,我在家乡劳动时,曾到油坊去榨过油,经历过光着身体在油坊劳作的场面,书中不但写到油坊,而且还还写出了油坊的暗语,这是我闻所未闻的。这些都让我增长了知识。书中写到的打算盘,也勾起我很多回忆。我的父亲当过生产队会计,算账时经常噼噼啪啪地打算盘,有时候,有节奏的算盘声,就像动听的音乐一样催我入眠。父亲还教过我“二一添作五”、“三一三十一”之类的珠算口诀,我也略微会打一些加减乘除算法,但手不是很快,打出来的节奏不是很流畅。有时我还和别人比赛打算盘,看谁打得快,算得准。小时候特崇拜的人,就是算盘打得好的人。

再说历史

      这部小说故事的时代,是明末清初,所以也学到了不少这一时期真实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如: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李自成进北京又逃出北京,清王朝逐渐统治全国,南明王朝的继续抗清,民间义士的抗清,清军在扬州江阴等地的屠杀,清军的剃发令和强行剃发,顺治年间的科场案、哭庙案、迁海令,康熙削藩和三藩叛乱,康熙整治漕运,康熙平定噶尔丹,民间铸铜钱,中国进口日本铜等。历史人物如:一代明君康熙皇帝,治河名臣靳辅,反清被杀的遂平王朱绍鲲,自称“死将为厉鬼,生且做顽民”的苏北抗清名士阎尔梅,北方反清名士傅山等。这使得这部小说具有相当的历史感,是“史实之干”与“虚构之枝”的嫁接,是“虚”与“实”、“文”与“史”的结合,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而不完全是异想天开、荒诞无凭文学虚构或凭空臆造。

书中有些故事,因我个人经历而引起我的共鸣或关注

      比如:王文义斗匪的故事,写到了安徽潜山县天柱山。十多年前,我曾到这里旅游过,不但对天柱山美景奇境留下特殊印象,而且还草成一首诗,诗的首二句是回文联:“潜山名因名山潜,天柱山有山柱天”。我甚至得意地想过,这两句诗如果用作潜山县和天柱山景区的旅游广告语,效果一定会很好。因此,我对天柱山斗匪这个情节就格外感兴趣。

      再比如:王文义去日本买铜的故事,写道了萨摩藩,写道了长崎,甚至写到了唐人屋敷。我曾研究过中国琉球关系史,知道萨摩藩在明万历间,曾侵略国琉球,又在之后长期对琉球进行经济掠夺,同时以琉球为桥梁,吸收中国文化。我也曾研究过中日友好史,知道在日本实行“锁国令”的二百年中,长崎是明清中日民间交流的主要汇集点,那里由中国人居住的“唐人屋敷”,是世界上较早出现的海外唐人街。对日本文化影响深远的中国大儒朱舜水,到日本后就住在长崎。中国商船到日本,只被允许在长崎贸易,所以,长崎也是中国文化向日本传播的桥头堡,中国输往日本的物质、文化产品,都在这里首先登陆。很多日本人甚至以居住长崎为荣,因为这里离中国很近。我还知道,中国商人赴日本购铜,是清代中日贸易的一个主要项目,在清代相当常见。由于中国铸钱用铜,国产铜供不应求,于是不但政府出资指定官商赴日采办洋铜,民间商人也赴日本走私红铜。仅清政府派往日本的购铜商船最高时一年就达80多艘,民间商船则不计其数,比官船更多。中国赴日购铜,不但在中、日两国史料中多有记载,而且在琉球史料中也有反应。琉球史书《历代宝案》记载,乾隆7年,江苏商民徐淮华等从日本长崎购铜回国途中,被大风刮到了琉球,琉球把他们救助后,“所有货物条铜,讯系该商徐惟华等自贩,并非官铜”。琉球专门派人把他们送回中国。到福建登陆后,他们把船上的7万多斤条铜都卖给了福建官府和铸钱局。据清宫档案的不完全记载,类似这样的案例,在乾隆7年、8年、10年这三年中,至少发生过四例,可见中国商人赴日贩铜之普遍。正因为我对中日关系有所了解,因而也对王文义赴日购铜的故事很感兴趣。尽管这个故事中的人物名字是虚构的,但其时代、地点、事件都是真实的,具有“符合历史”的真实性。同时,这个故事和相关描写,也拓宽了淮商的活动范围和本书的描写范围,同时也拓宽了读者的认识范围,打开了读者的眼界。此外,书中提到的朝鲜船到淮安做生意,船户走外洋等,也符合历史上的真实,并开拓读者的视野。

另说哲理

      首先,书中引用了不少富有哲理的格言、民谚,可以益人心智。如:“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道不同,不相谋”;“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君子不乘人之危”;“小人自有天收”;“仁施四海者不乏人之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犹念物力维艰”;“银钱催命鬼,财货杀人魔”;“车到山前必有路”;“一山还有一山高”;“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什么水里行什么船”;“选生不如选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破船也有三斤好铁”。这些对于人们为人或处事、为官或经商,以及干任何事,都有醒世、警示、教育、借鉴作用,让人从中受益。

      其次,小说从故事中,也提炼出一些哲理,因而很有教育意义。这部小说,主要写了两类商人的故事,即以王兆轩为代表的“儒商” 与以韩福林为代表的“奸商”的故事。“儒商”是什么?用小说中的话说,“儒商儒商,先是儒,后是商,以商报国”;“参透道义,以义行商,不计得失”。王兆轩就是这样的人物。我也很赞赏这样的人物。他们有文化,特别是有传统的社会价值观,以义为重,以天下为重,图利而不忘记义,计利先计天下利;他们有远见、有预见,走一步,看两步,想三步,高瞻远瞩,提前布局;他们有大局观、全局观,想大世(全面的世界)、观大势、看大事,不关门自大,抓小放大,因小失大;他们懂舍得,善弃离,不独享其利,愿意与人合作共享,舍得让利于人,与人共赢,甚至给对方留活路。我之所以赞赏“儒商”并对其有一定体会,是因为也曾经有人赞我为“儒商”。那是1999年,我第一次拍摄18集文献电视片《共和国脚步》,我以成本价卖给了澳门卫视的运营商,使我未花国家一分钱,就拍成了一部真实记录新中国历史的电视纪录片,并在全国100家城市电视台播出,让上亿人免费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同时,我又找到两个赞助企业作为鸣谢单位,其赞助费则被我赚来为本单位职工发了福利。所以,这位电视运营商就称我为“儒商”。因此,我对“儒商”既有深切理解,又有强烈好感。与“儒商”相对的则是“奸商”,在本书中则以韩福林为代表。其特征,用书中的话来说,就是“任你忠义千秋,我只闷声发财”。套用现代的一句歌词,就是“忠义放两边,发财作中心”。这样人的结局可想而知。书中,作者用两句话总结这两种商人的两种命运:“利交不能长远,义交方能共生”。这两句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具有醒世的意义,可作为人生的指导,甚至可作为国家间外交的指导。它不仅是对淮商的总结,而且也是对所有商人的总结;它不仅对从商者具有认识和指导价值,而且对各种从业者都具有认识和指导价值。

       当下,随着“鸡汤文”的盛行,不少人对“心灵鸡汤”们的哲理已经感到腻味了。所以,也许有人对这些哲理不感兴趣。我则不然。淮扬菜系中有道名菜,叫“大煮干丝”。干丝,就是豆腐脑榨干后切成的丝,并非稀罕物。干丝之所以好吃,秘诀就在于煮它的是鸡汤,而且是一只鸡只熬出一碗汤的浓鸡汤。否则,干丝凭啥好吃呢?我觉得,这部小说,就是一道“大煮干丝”,其故事是“干丝”,哲理是“鸡汤”。对于干丝和鸡汤,我更喜欢鸡汤。我每次请客人吃大煮干丝,客人吃完干丝,我会把汤都喝完。我喜欢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喜欢故事,不如说是喜欢其中的哲理。当然,这是寓于故事之中的哲理,而非贴在故事之外的哲理。否则,那就不是煮“干丝”的“鸡汤”了。

       一千个人的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以上仅是我个人读这本书的所生的感触,所受的教益。我相信,其它与我不同经历的人,也会从中引发不同的感触,产生不同的联想,获得不同的体会。这就是这部小说文学的力量所在。它不仅能让我们看故事消遣,而且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增益智慧、增进事业。

       淮安自古文风很盛,出过举世闻名的大文学家和文学巨著。曾经有朋友问我:你家乡淮安出产什么?我答:什么都不出产,除了人。他问:出过什么人?我答:出过一代名将韩信、一代名相周恩来、一代文学巨匠吴承恩。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其中有一部是淮安人写的,淮安的文学传统和淮安人的文学功底由此可见。现在,我们正处在一个中华民族即将全面复兴的伟大时代,这个时代,理应出文学巨匠和巨著。我希望我乡有更多人从事文学创作,更希望我乡再出现不但能流传开,而且能流传下去的文学巨著,从而在当代中国文学这座“高原”上,再竖起一座超越前人的“高峰”!

于北京点兰台书房

 

书画
工艺品
古玩珍藏
关于我们 - 欧桥传媒集团 - 电话:0040-751021899 - 邮编:SE3 9GX - 邮箱:ozqb@qq.com
地址:Flat 502 Loder House, 2 Anderson Road, Kidbrooke Village, London, United Kingdom, SE3 9GX
Copyright 2012 欧桥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