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错,吃饭是消费,开馆子是做买卖,我们食客和餐厅的关系究其本质而言无非交易而已。但是日本人不喜欢把这种关系弄得那么赤裸,他们喜欢一层又一层地把它包裹起来,尽量消隐这层关系的铜臭味,使它转化成另一回事。这就像日本人送礼,又或者平日至为单纯的商场购物,再微小的东西,也要极不环保,费尽心思地把它包装得漂漂亮亮。那些繁琐的外装其实全属多余,里头藏的物事到了最后还不都是要吃要用?然而他们就是讲究这多余的事情,并且称之为“心意”,似乎心意不在礼物本身,而在送礼人对它的包装。
体现日本职人精神
同样地,日本人在餐厅做菜吃饭,最喜欢挂在口上的关键词,正是“心意”二字。你看《将太的寿司》,几十册连载漫画什么时候说过赚钱?
不,它由头到尾都在“讲心不讲金”,做寿司的要让客人吃到他的心意,吃寿司的就该努力体会那一小团东西里的心意。对于粗放惯的人来说,整件事既虚无又虚伪,毫无必要。可回头一想,今天人人称颂,在媒体上流行泛滥的日本“职人精神”,其要点岂不是“讲心不讲金”?烧陶的讲心、铸刀的讲心、刻木的讲心、染布的也讲心,可他们从来不在访问里透露这么追求心意之后到底赚了多少。因此,如果你觉得这一大堆的“心意”太假,那你最好别跟着起哄,说什么中国人欠的就是“职人精神”。
于是传统日本料亭的女将在递上账单的时候常常一脸歉意,似乎很不好意思,整餐饭到了这个地步终于得露出买卖的原形。这时候你要是打赏小费,可不就更坏了气氛,等于明刀明枪告诉人家:“少跟我来这一套,我和你没什么心意可言,大家银货两讫,老子吃得开心就多让你赚点”。
送礼感谢服务周到
要知道就在几十年前,京都这种保守的地方甚至有很多馆子是能让客人赊账的,大家吃完饭拍拍屁股就走,一顿饭从头到尾不见个钱字。等到季头季尾,甚至年终之前,贵客才另外差人上门把一整季甚至一整年的饭钱给结了。久而久之,便有了那恶名昭彰的拒收“一见客”的习俗;若非有熟客带过上门,它根本拒绝招待。怕的就是坏心眼的生客吃完饭走人,不知何处找他收钱。上过门,乃至于当了熟客,那就好说了,以后有来有往,不必回回埋单那么见外。弄得这么麻烦,源头全在当面付款找钱教人太过尴尬,坏了双方心意交流的优雅。
特产手信以示心意
如果你真觉得这餐饭做得实在精彩,服务周到得无微不至,不多在定价之外表示点什么不行的话,那就学学日本人送礼吧。礼物也不必贵重,小吃点心最好。我们是外国人,不妨带些老家的特产手信,以示千里迢迢而来的珍重心意。
当然啦,你若是第一回光顾一家馆子,也不知人家的招待好还是不好,这道手续自然可免,留着下回再来的时候再说(如果还有下回的话)。
如果你已经去过同一个地方3次(甚至以上),那就表示你非常认可他们的表现,于是送礼就相当于记认,自此大家就是熟人的关系了。礼尚往来,日后店家招呼得更加用心,不在话下。至于旅馆,由于要叨扰人家几宿,即便只去住上这么一回,临行给仲居或者女将送上一份礼物,也是挺合适的。(摘自马来西亚《南洋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