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文化交流
分享到:7

《梓涵行吟集——一个女记者眼里的美丽中国》出版发行

著名画家秦百兰绘赠梓涵小像
著名画家秦百兰绘赠梓涵小像

作者简介
    梓涵:原名,张春莉。曾用笔名,冷月。主任记者。《人民政协报》新闻评论部首席记者,民盟中央妇委会委员、首都女记协理事,资深传媒人。

    从事新闻工作20年来,一直笔耕不辍,始终扎根在新闻第一线,采写了大量的优秀报道,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先后采访了多位国家领导人及许多重要的社会公众人物,尤其擅长深度报道、通讯、散记等文体的写作。采写文章获众多媒体转载、好评。迄今,已选辑出版新闻报道文集400余万字,如《寥廓江天万里“虹”》、《聚焦中国高层名流》(上、下)、《聚焦中国基层万象》(上、下)、《盛世观察》(上、中、下)、《言为民生》等。多篇文章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新闻奖励。新闻专著获得全国政协机关女职工才艺奖,得到全国政协主要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2010年9月,作者代表全国政协系统以自我感悟撰写的《追求卓越 笔耕不辍》一文,获中直机关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征文活动优秀论文二等奖;2011年3至4月,作者相继获得首都女记协好新奖和纪念建党九十周年散文大赛优秀奖。同年6月21日,在首都女记协与北京市妇联举办的“党的阳光雨露哺育我成长”演讲决赛中获得优秀奖。被主持人评说为“是用生命在战斗的女新闻记者”。

    因敬业、勤奋,成绩显著,作者连续多年被评选为《人民政协报》年度十大明星人物,获“金牌记者”、“前锋记者”及“全国两会报道文明标兵”、“热爱儿童福利事业报道的好记者”等荣誉称号。已出版的新闻专著,先后被北图、北大、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等图书馆馆藏。

 

序一

千树万树梨花开

    经作家徐迅介绍与梓涵相识,始知她是很有知名度和正义感的新闻记者,以深度报道见长,已出版新闻专著《聚焦中国基层万象》(上、下册)、《聚焦中国高层名流》(上、下册)、《盛世观察——一位女记者眼里的热点回眸》(上、中、下)、《言为民生——一位女记者眼里的人民代表》、《寥廓江天万里虹》等,逾四百余万字。其勤奋不辍,忠于职守,始终风尘仆仆于新闻第一线,尤使我产生敬意。

    新闻报道应该是不需要文采的,但是应该秉持立场、感情。我非常忧虑时下的一些媒体,在世界新闻方面的报道上,词语竟然同西方的报道口径不分泾渭,俨然传声筒。老说没有话语权,但总是鹦鹉学舌,必然自毁长城。像梁启超、邵飘萍所倡导的文风“笔尖常带感情”,这是新闻记者不易达到的境界。我注意到梓涵的新闻报道中是常常流露出感情的,对于国计民生的关注,使她的新闻报道不仅具有深度,且常常带有感情色彩。因之,被各大媒体的转载率很高。

    当梓涵拿来她即将出版的诗集的小样请我校订时,我有些吃惊:梓涵不是专业从事写诗之人,甚至连古人所说“余事作诗人”者都不能类同。她只不过在紧张的采访途中,将所见、所闻、所思点点滴滴直抒胸臆而已。体裁亦非民谣,亦非打油,更非旧时代闺阁诗词,属于新体诗,不乏文藻与意境,是一种情感的真实记录,风格独具。

    诗人需要灵感和才气,天才的诗人是“上帝的宠儿”。作诗讲究“诗骨”,甚至定位于“诗穷而后工”,“赋到沧桑句便工”。那么常人可不可以写诗?中国是诗的国度,形象的汉字和优美的音律产生无穷尽的诗思。世界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人那样热爱诗、写诗,在封建时代直至民国初年的几千年漫长的岁月,有条件的中国人自幼就会在私塾里读诗、学习作诗的技巧,《声律启蒙》、《千家诗》等是必读的启蒙读物。封建时代的人要想做官,科举考试中就要作试贴诗。

    所以,在诗的国度中三教九流包括皇帝、文臣武将中人都会写诗。当然有高低优劣之分。读一读《全唐诗》就可以知道,不仅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李贺、杜牧、王维、王之涣等等天才并峙的星宿,也有很多并不以诗名著称的人的诗作。不妨试举一例。《全唐诗》卷八百六十九中载武则天时的左司郎中张元一,写诗嘲讽武懿宗在领军与契丹作战时临阵脱逃:“长弓短度箭,蜀马临阶騗。去贼七百里,隈墙独自战。忽然逢着贼,骑猪向南走睿又”(最后一个字是个怪字,是‘走’、‘睿’、‘又’三个字组合在一起,音‘旋’,意为奔逃)。“短”意为不擅长,“騗”音“片”,形容一跃上马,“隈”意为挨近。张元一看来不是诗人,有学问,因为用生僻字,一般人看不懂,但他知道押韵,嘲讽举例很生动。武懿宗是武则天的侄子,被委以大军统帅,可是他不会骑射,身材短小,很矮的蜀马也须借助台阶才能上去。契丹兵相距遥远,他惧怕靠墙。一旦短兵接触,马上骑着猪飞也似地逃窜。武则天读到这首诗曾放声大笑,可见这首诗虽无文采,却生动幽默有感染力。

    “文贵曲”,诗要讲比、兴。“杜撰”是一个国人很熟悉的词汇,但却来源于宋代的诗人杜默,与石延年、欧阳修被时人称为“三豪”。有人作《三豪诗》,称石延年豪于诗,欧阳修豪于文,而杜默豪于歌。据说杜默极爱写诗,但不合格律,毫无文采常常信口而来,苏东坡在《志林》中记载过他的一首诗:“学海波中老龙,圣人门前大虫,推倒杨朱墨翟,扶起仲尼周公。”这首诗一共24 个字,其中8 个字是人名,余下16 个字再除去专有名词,简直没有任何辞藻,但苏东坡不过打趣而已,并没有深恶痛绝。可见在诗的国度中是非常宽容的,允许百花与草芥一同生长。杜默的白话诗起码通俗易懂,我觉得似乎比故作艰深、卖弄词藻要强得多,这样的诗虽无韵味,但读了让人一笑,有何不可?清末有名的诗人黄遵宪主张写诗“我手写我口”,似乎有杜默的流风遗韵,甚至以外国名词入诗,虽然被人诟病,但中国诗史却不得不给他留有一席之地。他的《日本纪事诗》至今成为研究日本明治维新前后的风俗纪实史料。

    从来不会作诗的人也会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我非常欣赏五代时的一位武将,姓名忘记了。诗却至今记忆犹深。皇帝和文武大臣常常一起饮酒赋诗,这位武将不会作诗,在雅集中常常成为被嘲讽的对象。武将后奉命出征,班师凯旋。皇帝大举盛筵,命令所有席上官僚赋诗庆贺。人们等着这位武将出丑,武将居然脱口吟诗一首:“去时女儿悲,归来笳鼓竞。借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获得从皇帝到大臣们的一致称赞。词如白话,却极其生动地道出武将征战归来的喜悦心情,豪迈而跌宕,从容而不乏对比、起伏。

    可见,从来没有写过诗的人,经过学习、揣摩,是可以写出感染人的好诗来的。

    掉书袋有些冗长了,无非说明一个道理。梓涵的诗当然不可比肩古代那些著名的诗人。但是她生活在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诗出胸臆,是很自然的情感流露。“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行万里路,观时代潮。自古至今,关心国计民生、草野疾苦,是中国真正诗人的优秀传统。历数名家,莫不如此。梓涵的诗尤其是集子中的新体诗更体现了这个特点。尽管形象思维略有欠缺,需要更进一步。“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所说的最高境界,自然需要“望尽天涯”、“衣带渐宽”等不同的阶段。“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多读、多写,必然会迸发气象。当然,天才的诗人不可追攀。像鲁迅所说,诗都让唐人写尽了,无法逾越。但后人却并不因此鸦雀无声,宋、元、明、清直至民国,诗家辈出,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诗人杨炼有一句有名的诗句:“我是诗人,我要让玫瑰开放,玫瑰就会开放”,这是诗人的一种自信。不必顾虑苛刻挑剔,只要爱诗,只要有心,何愁诗意不择地而出?“人生得意须尽欢”,我说人生有憾不写诗。

    “千树万树梨花开”。诗的百花园中,又有一位女诗人出现,不是一件很令人欣慰的风景吗?

                                                朱小平

                                                    2013年10月6日于北京顺义

著名画家张省绘赠《硕果累累》
        著名画家张省绘赠《硕果累累》

序二

无冕之王的缪斯之恋

——评梓涵的诗歌

    如果说,记者是无冕之王,那么,诗人则是缪斯的宠儿。记者的铁肩担的是道义,诗人的笔触讴歌的是深情。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二者同为人类灵魂的歌者。

    记者和诗人有太多的类同:敏锐、激情、爱心。敏锐使记者成为社会的瞭望者,使诗人成为心灵的传感器。正是因为敏锐,拍岸惊涛的震撼化作记者笔下的风雷;春花秋月的悸动卷起诗人灵魂的风暴。激情是记者和诗人创作的引擎。激情使记者将社会的风云化作锦绣华章;激情使诗人将心底的波澜化作滚烫诗行。爱心是记者和诗人创作的源泉。是爱心高擎起记者和诗人灵魂的火把,烛照人寰!

    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记者和诗人,新闻和诗歌又常常背道而驰,南辕北辙。大体而言,记者入世,诗人出世;记者逐热,诗人趋冷;记者从众,诗人孤独。新闻易碎,诗歌永恒;新闻写真,诗歌写意;新闻理性,诗歌感性。

    记者和诗人如此和谐又如此矛盾,试问当今新闻界有几名优秀诗人?试问当今诗坛有几位真正的记者?

    《人民政协报》首席记者梓涵则是为数不多的记者兼诗人。

    作为记者,她的新闻作品文质相重,辞彩横生,洋溢着浓浓的诗情,不仅几十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新闻奖励,还多次得到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她已出版四五部、400 余万字的新闻专著。作为诗人,她的诗歌澎湃着时代的激情,清新明快,意味隽永。与时下诗人不同,作为记者诗人,梓涵的诗歌呈现出别样的美。

    梓涵的诗首先呈现出一种时代感和新闻性,是诗歌和新闻的完美结合。她的诗每每和新闻作品相互映照,呈现出诗歌和新闻的双重光芒。譬如:她的《湖北参谒炎帝寻根节感二》中写道:“遍尝百草荫后世,五千文明薪火承。四海之内共华帝,九州盛世祈大统!”诗前小序写道:“庚寅初夏六月八日,应邀赴湖北省随州市历山参加炎帝神农寻根节……”其实,序可视为一则新闻消息嘛!然而,诗歌和新闻在这里结合得近乎完美。无冕之王和缪斯的相恋交相辉映, 光彩照人。

    其次,梓涵的诗呈现出一种大气和恢弘。同样是在《湖北参谒炎帝寻根节感二》中,她写道:“寰宇三万龙子孙,济济膜拜祭神农。文化同源祖同根,和合天下乐苍生!”立意宏远,高屋建瓴,如椽大笔,诗挟雷霆。再如,“笔落诗成天地间,笑对寒霜出虹霞”,则呈现出一种超越李清照式的婉约之外的磅礴,巾帼英雄的凛然之气扑面而来。

    第三,梓涵的诗呈现出一种蕴藉和深情。与时下一些所谓的故作高深、故弄玄虚的诗不同,蕴藉和深情是梓涵诗的一大特色。她的《秋伤》写道:“相思长入骨,语咽泪千行。冷秋伤凄离,愁情断人肠。”委婉深情,感人肺腑,流露出才女的绵绵情思。

    梓涵为什么有如此才情?究其根本:

    是江淮大地的画山秀水和浩荡文风孕育了她的蕙质兰心。她生于江淮,这里自古是有名的美女窝子。显然,梓涵继承了美丽的基因不仅仅是自然意义上的,同样是文化意义上的。她是美女加才女,是自然和文化诗意的交响美美与共,和合相生。

    是代代相传的翰墨书香陶冶了她的诗心文胆。梓涵出生于书香世家。她的家族多从事教育工作,除父母为人师表外,伯父、舅父、堂兄以及母亲的外祖父、舅父等皆怀瑾握瑜,含英咀华。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梓涵从小就展现了文艺方面的天赋。加上她后天的勤
奋,她的新闻和诗歌自然粲然生辉。

    是风霜万里的记者生涯历练了她的胸襟情操。作为记者,为采访青藏铁路铺通和通车,她远涉大河,踏访昆仑;为采访三亚,她鹏翼南天,劈波海洋……高山、大河、莽原都化作她笔下的锦绣文章……

    作为一名献身于新闻事业的资深记者,梓涵不可能有整块的时间进行诗歌研究与创作。她的诗歌多写在三上:机上、会上、枕上。自然,她的诗的不足也是存在的。譬如,有的诗句不合平仄与韵律;有的诗篇还失之于直白……但相信随着与缪斯热恋的深入,阅历的丰富, 诗艺的提高, 她会创作出更多的佳作。

                                                汪国真

                                                      2013年12月5日

著名画家张省绘赠
        著名画家张省绘赠

序三

剑胆纵横琴心和

    梓涵乃才女记者,兼美女诗人。作为无冕之王,她古追司马遗风,秉笔历史;今慕穆青风范,烛照时代。作为缪斯粉丝,她骋易安才气,每怀黄花之思;慕舒婷之志,常彰木棉之意。

    她曾走马昆仑,踏访青藏铁路,爰成雄文,激荡朝野;她曾扬帆沧海,深入南洋海岛,情溢华章,感人肺腑。

    采访之余,她钟情缪斯,所感所思,化而为诗。诗笔迭出,华章缤纷。其人怀瑾握瑜,其诗含英咀华,美美与共,誉满燕京。

    我和梓涵系同行,曾有十二年记者生涯,亦爱诗赋。今逢雅韵付梓,以诗为贺,不计平仄,唯抒胸臆耳:

                               走马昆仑吟黄河,
                               沧海莽原叹民瘼。
                               椽笔诗韵发浩歌。
                               剑胆纵横琴心和。
                               剑胆纵横琴心和
                               两肩明月千山风,
                               吟出胸臆诗玲珑。
                               别有俊才惊缪斯,
                               黄花橡树两深情。

                                                屈原后裔屈金星甲午之春于燕京

    注:
    1. 易安: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字易安,曾有怀人名句:“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2. 舒婷:当代著名女诗人,她在《致橡树》中,曾借“木棉”之口宣告:“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3. 屈金星,系屈原后裔、诗人、辞赋家。

书画
工艺品
古玩珍藏
关于我们 - 欧桥传媒集团 - 电话:0040-751021899 - 邮编:SE3 9GX - 邮箱:ozqb@qq.com
地址:Flat 502 Loder House, 2 Anderson Road, Kidbrooke Village, London, United Kingdom, SE3 9GX
Copyright 2012 欧桥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