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分享到:7

海外华文媒体走进呼伦贝尔博物馆

2017年09月24日 22:55 来源:欧洲侨报
/

  本网讯 9月23日,由中国侨联主办的"海外华文媒体内蒙古采风活动"走进了呼伦贝尔博物馆。本次活动在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部长刘奇、内蒙古自治区侨联主席史晴等人的带领下,有来自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罗马尼亚、埃及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8家海外华文媒体高层和人民日报、人民网的记者共同参与。

  呼伦贝尔博物馆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胜利大街附近的藏品达万余件的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于2009年6月20日正式开馆。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是呼伦贝尔市惟一的一所综合性博物馆,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博物馆之一,馆内有在扎赉诺尔出土的猛犸象化石复制品、“扎赉诺尔人”头骨化石复制品以及一些民族生活用品等。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建于1998年,是在原呼伦贝尔盟文物站、展览馆、文物商店三个科级单位合并而成的,挂博物馆和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二块牌子,编制33人,仍为科级事业单位,隶属于呼伦贝尔市文化局。内设历史部、民族部、展览办、保管部、保卫部,办公室和旅游纪念品服务中心七个职能部室。其中设高级职称岗位三个,中级十个,其余为初级及工勤人员岗位,承担着对呼伦贝尔市各级博物馆,文物保护机构的业务指导,文物保护,田野调查,遗址管理,历史研究,宣传教育等几项专业性强的工作任务,保管着包括一级文物在内的万余件珍贵文物和标本,管理呼伦贝尔市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古遗址四百余处。

  2003年6月,博物馆旧址原胜利大街南侧占地一万多平方米,馆舍四千多平方米被拆迁,呼伦贝尔市政府决定利用市政府旧楼改建、扩建成新馆。政府旧楼为7.000平方米,是上世纪50年代的仿古建筑,已是值得保护,可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在此改扩建成博物馆,有利于对其的保护,其地理位置符合博物馆各项选址的要求。

  2003年10月1日破土施工,扩建面积为7760平方米,与政府旧楼风格一致,为仿古式中国传统庭院建筑布局与西方开放绿地形式相结合,建成后的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座北向南,面临胜利大街,将成为呼伦贝尔市旅游重要景点,为群众提供多层次的游览休息的空间。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文化意义编辑本段回目录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是地域历史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是青少年学生温故知新、蓄积知识的加油站;是呼伦贝尔市各族人民品味文化的圣地,也是国内外朋友了解呼伦贝尔厚重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

  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馆的建成开放,有力地提升了呼伦贝尔市城市建设的文化品位,为传承、保护和弘扬北方狩猎游牧民族风情文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

  (香港《华商月刊》记者、美国《亚省时报》记者现场联合报道)9月23日上午,由中国侨联主办,内蒙古自治区侨联承办的“海外华文媒体内蒙古采风活动,在中国侨联文化交流部长刘奇、内蒙古自治区侨联主席史晴等人的带领下,三十多家海内外媒体来到呼伦贝尔市博物馆参访,使众多海外华文媒体加深了对蒙古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了解。

  现在的民族博物院是2003年101日破土施工,扩建的面积为7760平方米,并与政府旧楼风格一致,将仿古式中国传统庭院建筑布局与西方开放绿地形式相结合的民族博物院,2009年6月正式开馆,并免费对外开放。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是呼伦贝尔市惟一的一所综合性博物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是内蒙古自治区级重点博物院之一,已成为呼伦贝尔市旅游重要景点。

  记者走进呼伦贝尔民族博物院,该馆共三层,内设《散落在草原上的珍珠》、《中国北方古代民族摇篮》、《北方狩猎游牧民族家园》三个陈列。陈列展品达万余件,主要为石器、玉器、铜器、金银器、古生物化石、皮毛服饰及桦树皮等。

  主展厅为三层,均以大量的实物、雕塑、图片、文字、美术作品、人物和建筑模型等多种形式,向人们展示了呼伦贝尔的历史文化的沿革和发展。

  一楼大厅为会展中心,面积为1200平方米,举架7米,跨度18米无柱,为机动展厅,展示呼伦贝尔两个文明建设的各项成果。展览分经济生产、生活器用、宗教信仰、文化艺术4个单元,展出蒙古族传统手工制作的雕花马鞍、具有藏传佛教特点的佛像、奇丽斑斓的蒙古族日常生产生活用具等等。这些精美的蒙古族文物反映了蒙古民族的聪明智慧。讲解员向我们介绍说:“呼伦贝尔大草原作为蒙古民族的发祥地,用浩瀚的森林和辽阔的草原哺育了蒙古民族的成长,滋养其发展壮大,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蒙古民族勤劳、智慧和勇敢,创造出了草原游牧文化。他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并反映在一件件具有民族特色的展品上。”

  二楼为博物院的基本陈列,是内蒙古最具特色的展览——《中国北方狩猎游牧民族展》,面积与一楼相同。这里展示的民族服饰和生产、生活、游牧等工具用品,让我们耳目一新。讲解员告诉我们:呼伦贝尔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北方少数民族栖居繁衍的地方,这里的古代文明,是以狩猎、游牧经济形态萌生和发展的。这里因哺育众多的北方民族而著称于世,成为中国北方古代民族的摇篮。东胡、鲜卑、室韦、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在这里长大并渡过青春时代。此展览展出的秦汉时期青铜短剑,鲜卑时期的三鹿纹金饰牌,隋唐时期的金银器,辽、金、元时期的陶器、铜器、铁器,清代官印等珍贵的文物,充分体现了浓郁的地域特色。

  三楼的展览分狩猎兴安岭、游牧大草原、宗教崇自然3个单元,展现了在美丽辽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上牧民们赶着牛羊,带着蒙古包,随着季节寻找草场、迁移放牧。植被葱郁、动物成群的大兴安岭则为鄂伦春人、鄂温克人提供了天然的狩猎场,他们住在“撮罗子”中,享受着大自然给予他们的快乐。展出的多彩绚丽的皮毛服饰,神秘的萨满服,精美的达斡尔族刺绣烟荷包,彩绘的桦树皮制品,传统的民族乐器马头琴、口弦琴,以及各种狩猎、农牧生产、生活用具等等,无不体现北方狩猎、游牧民族勤劳、智慧,同时也反映出了人与自然合谐共处的美好场景。讲解员介绍说:这些多彩的民族民俗文物再现了早期北方民族的生产生活。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上和狩猎、游牧民族创造的森林狩猎和草原游牧文化,是人类早期文化之一。

书画
工艺品
古玩珍藏
关于我们 - 欧桥传媒集团 - 电话:0040-751021899 - 邮编:SE3 9GX - 邮箱:ozqb@qq.com
地址:Flat 502 Loder House, 2 Anderson Road, Kidbrooke Village, London, United Kingdom, SE3 9GX
Copyright 2012 欧桥网. All Rights Reserved